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太阳成集团6199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原理》课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要求设置,是高等学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2019年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课程负责人王鲁娜教授,现任太阳成集团61999院长,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曾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课程团队成员包括杨春花、魏海香、田建华、袁雷、马静、李金、王东、张娜、刘好等原理教研室骨干教师。团队成员中有北京市师德标兵1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人,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主讲教师1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北京市属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扬帆计划入选者1人。另有多人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学课例征集展示活动二等奖,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一等奖、二等奖,太阳成集团61999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教育教学投入奖等奖项。
多年来,课程团队坚持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问题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八个统一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立德树人,打造“三位一体”特色教学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课程建设强理论、重实践,推进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学生信仰认同践行效果的转化,形成了具有突出特色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三位一体教学体系。
一是理论教学坚持“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故事教学法”三结合教学体系,突出理论阐释特色。立足传统课堂实现理论阐释的场域效果和互动交流,专题教学法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教学法实现从教师认知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故事教学法侧重于增强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构建与实施”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支持。
二是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3+1’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实践育人成效。关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现教学环境校内与校外的协同。依托实践教学周开展以“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同行”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课外拓展阅读计划。其中“3+1”实践教学模式获得学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支持,公开出版12本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集。团队教师指导多个理论社团,指导本科生多篇论文获得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比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指导学生多项作品在首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实践作品大赛、红色实践专项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等活动中获奖。
三是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深度融合,激活思政课课堂。课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原住民身份和“长期与屏幕面对面”的特征,积极引进中成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超星教学资源库、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搭建一个平台(思政教学辅助平台),关注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解决三大问题(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课堂教学互动问题、课程考试方式改革问题),构建四大资源库(思政视频教学案例库、教学示范课课程库、教学课件和试题库、思政图书期刊视频库),有效实现两个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学生的获得感),不断强化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提升“键对键”的水平。
二、教研相长,建立科研和教学互动的长效机制
课程团队通过建立集体备课的长效机制,强化教改教研活动,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团队集体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供给侧改革研究、思政课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讲道理”创新研究、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等。近年来课程团队共发表高层次教改论文18篇,承担各类教改项目近20项。承担北京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1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专题),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太阳成集团61999校级教改项目7项。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了突出作用。
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学术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高水平成果。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课题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教学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在《经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1篇,2项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对提升思政课的学理性发挥了突出作用,有助于思政课更好“讲道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成效明显。
三、一师一档,青年教师导师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为每名思政课教师建立个人教学档案,包括每学期开课情况、教学评价情况、参加培训情况、教学科研情况等,作为思政课教师评奖评优、职务晋升、岗位评聘、业绩考核和岗位补贴发放的基础材料,作为学校思政课建设评估督导的重要依据,努力把思政课质量提升工作做到日常、做到个人。课程团队通过“带教老师”传帮带制度,为每一名新入职教师配备“带教老师”对其进行教学科研的全方位指导,推动教学经验和科研方法的传承创新,从而迅速提升教师团队特别是新入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开展各层次听课评课说课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四、理论宣讲,承担思政课教师服务社会使命
课程团队成员在讲好思政课的同时,积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与宣传工作,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承担起思政课教师服务社会的使命。积极参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读书共建”“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和“高校青年教师社科普及基层行”等活动,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宣讲;参加区县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为基层单位党员讲党课,为房山区新入职的公务员、科级干部、处级干部举办培训。田建华受聘为“首都职工素质工程”高校兼职教师,至房山区国税局、北京市海淀区环卫局等进行多场宣讲报告。田建华、袁雷参加“高校青年教师社科普及基层行”征集活动,并被纳入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计划,为怀柔区、平谷区、房山区、西城区等单位开展主题宣讲20余场次。王鲁娜、田建华、袁雷等参加海淀区、房山区、通州区、西城区等区委党校、区教育系统和中小学的理论宣讲工作,共计30余场次。
总之,《原理》课程团队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致力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及理想信念培养,致力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持续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理论、重实践,着力推进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学生信仰认同践行效果的转化;努力把《原理》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神动力课”和“思想营养课”,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